“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年上山下鄉,如今果然大有作為。
看到這句話,大部份人會想到十八大產生的中國共產黨新領導集體。而這一點,也為海內外媒體廣為關注,津津樂道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知青”經歷,并認為因此產生的“草根情結”,會導致在政策取向上會更加求真務實,中國也因此迎來了新的機遇期。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稱,中共十八大新選出的領導層出現一個新現象,“傷痕文學”生動反映出的“知青”一代,現在上臺領導全球人口最多、經濟居第二位的超級大國。他們在七名政治局常委中占四位(包括第一、第二把手習近平和李克強),205名中央委員中占65位(占31.7%),相信他們自己吃苦的經歷能加深對社會的了解。香港《文匯報》文章稱,外界輿論專注于觀察新領導團隊“不同平常”的特質:一是下過鄉挨過餓,都有自己的吃苦和奮斗經歷。
中共新一代領導層具的這一共同特質,不僅證實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古訓,也印證了毛澤東的一個預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文革期間,毛澤東發出了“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并強調“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但“傷痕文學”反映出來的“知青”一代的苦難經歷,始終在說明難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難為作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更沒必要。
但為世人巨贊的中共新一代領導層具的共同特質,顛覆了這一歷史結論,也讓毛澤東當年的號召變成了一個偉大的預言。他們當年上山下鄉,如今領導中國,并且世人普遍相信,他們必將大有作為。
很能想象,沒有毛澤東當年的號召,沒有“知青”一代,現在的中國會是誰來領導。
毛澤東一生中有很成功的預言,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作為新的發現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