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因形象輸給肯尼迪老布什因傲慢敗給克林頓
多少美國候選人夢碎電視辯論
電視辯論是美國大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候選人在鏡頭前唇槍舌劍,展示政治智慧和個人風采,為自己贏得選票。許多人認為電視辯論是美國總統選舉過程中最具觀賞性的環節,但對候選人而言,這無異于“面對幾千萬考官的求職面試”,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許多候選人就是因為在這個環節出了差錯,最終“倒在白宮門口”。
尼克松“栽”在鏡頭前
1960年9月26日,在芝加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一個電視直播間里,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和約翰·肯尼迪站在攝像機和聚光燈前,進行了美國總統競選歷史上第一次電視辯論。
尼克松當時是美國副總統,肯尼迪不過是馬薩諸塞州一名資歷尚淺的參議員,此前許多人認為這將是一場一邊倒的競賽———經驗老到的尼克松肯定會勝出。但電視屏幕改變了一切,當時尼克松剛動過膝蓋手術,臉色蒼白,身體消瘦,還發著燒;肯尼迪則剛剛參加完加州競選活動,膚色黝黑,活力四射。上臺前兩人都沒有請專業化妝師化妝,但肯尼迪的助手幫他簡單地“潤了潤色”,尼克松則隨便抹了點男用粉底霜,結果在電視上顯得臉色更加蒼白。
如果你在廣播中收聽這場辯論,你會認為兩個人旗鼓相當,不分高下。但電視觀眾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一臉憔悴的尼克松PK陽光活力的肯尼迪。當年參加現場直播的桑德爾·范奴克回憶說:“我注意到副總統嘴唇附近滿是汗漬,肯尼迪則非常自信,光彩照人。”對比如此鮮明,觀看直播的6500萬美國人幾乎立刻就能決定要把選票投給誰。雖然此后兩人又進行了三場電視辯論,但已經無關緊要了。美國東北大學專門研究總統辯論的新聞學教授阿蘭·施羅德指出:“肯尼迪在第一場辯論中就確立了壓倒性優勢,尼克松想要翻盤是極其困難的。”事后肯尼迪也表示,如果沒有電視辯論,他很難入主白宮。也許是這次失利在尼克松心里投下了太長的陰影,在1968年和1972年的總統選舉中他都拒絕參加電視辯論,所幸并未影響他最后成功當選。
一個問題定輸贏
如果說尼克松是輸在形象上,那么更多候選人是輸在嘴上,有時甚至一個問題給出錯誤答案就會導致全盤皆輸。這方面杜卡基斯的例子堪稱經典。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最終的對決在共和黨候選人、副總統老布什與民主黨候選人、馬薩諸塞州州長杜卡基斯之間展開。電視辯論前,兩人的民意支持率不相上下。
杜卡基斯堅決反對死刑,其競選經理蘇珊料到電視辯論時主持人會問到這個問題,于是事先進行了準備,并讓杜卡基斯反復練習,沒想到他還是被這道題絆倒了。來自CNN的主持人伯納德·肖向他拋出了一個十分刁鉆的問題:“州長先生,如果基蒂·杜卡基斯(杜卡基斯的妻子)被強奸并殺害,你贊成對兇手執行死刑嗎?”“不會,你知道我一輩子都反對死刑。”接下來他又解釋了為什么死刑不會阻止犯罪的原因。
這種回答讓他的支持者大失所望。許多觀察家批評道,杜卡基斯在談論至愛遭受侵害時表現冷漠,“像個冷血機器人”。杜卡基斯也馬上意識到犯了個致命錯誤,當經過政治顧問約翰·薩索身邊時,黯然說道“我搞砸了。”當晚他的支持率就從 49%跌到42%,并最終輸給老布什。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杜卡基斯能給出類似于下面這種回答,歷史也許會重寫。“這真是個荒唐的問題……像任何充滿血性的美國男人一樣,我會向任何傷害我親愛妻子的人尋求報復。但是作為美國總統,我不能將公共政策建立在個人情感基礎之上。”
曾在卡特執政時擔任副總統的沃爾特·蒙代爾可以說是電視辯論的常客,他的話也許能代表許多競選者的心聲。“從化妝間走上講臺這段路是相當漫長的。如果你搞砸了,后半輩子都很難走出陰影。”
配偶位置等都有講究
電視辯論曾影響過許多選舉的結果。例如在1976年,吉米·卡特在電視辯論后人氣急升,最終險勝杰拉德·福特;2000年,戈爾則因為在幾輪電視辯論中起伏不定的表現使他在有史以來最接近的一場競選中敗給了小布什。
東北大學新聞學教授施羅德指出,電視這種媒介可以將候選人的優點或缺點放大,讓他們真正領教什么是“細節決定成敗”。1992年,老布什在與阿肯色州州長比爾·克林頓和獨立候選人羅斯·佩羅進行三方辯論時,不停地低頭看手表。這種無聊和不耐煩的表現無意間強化了他在公眾心中“淡漠的執政官”形象,失分不少;戈爾則在與布什辯論時大聲嘆氣,顯得頗為傲慢;在與奧巴馬競爭時,麥凱恩在電視辯論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輕蔑地稱呼奧巴馬為“那個人”。曾在1980年以獨立候選人身份與里根競選總統的約翰·安德森指出,“媒體想把電視辯論變成政壇的職業拳擊賽,他們希望看到候選人出錯,彼此攻訐,甚至出陰招,這樣他們就有了添油加醋的基礎。”
因事關重大,每位候選人都對電視辯論十分重視,連場景設置都煞費苦心。小個子競選者踩高凳已是公開的秘密。2004年小布什與克里競選時,布什陣營提出辯論者不準在講臺后面活動的規則。克里身高1.93米,布什只有1.79米,如果允許手舞足蹈,克里就會“占據更大的空間優勢”。現場觀眾席也有講究,通常他們都坐在沒有燈光的暗處,因為政客擔心現場觀眾的反應會影響電視觀眾。但候選人配偶的位置則可以商量,199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鮑勃·多爾就堅持讓妻子坐在他始終能看到的位置,因為她的任務是提醒他微笑。
那些能夠駕馭鏡頭的候選人往往更為選民所青睞。1980年里根競選總統時,曾在電視辯論中說過一句名言:“你們的日子比4年前好過了嗎?”當時他用這句話來打擊競爭對手卡特,暗示卡特任內美國經濟滑坡。1984年里根競選連任時,又重復了這句話,旨在為自己任期內美國經濟的復蘇邀功。施羅德說,“這句話已經進入美國政治詞匯表,幾乎每次競選都會有候選人提到”。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