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率低也與擇偶步驟和策略有關。一個完整的擇偶過程包括:遠望、近觀、詳議、網聊和面談,其中前三個步驟由父母或親友代辦,后兩個步驟是本人出場。
總體來說,相親角的被訪者談到找對象都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父母負責篩條件,子女掌握感情關。“白發相親”的本質是待婚男女的父母在世俗的市場機制中“代理”子女尋求理想的愛情,其成功率低,從根本上講,就是因為人們試圖用一種市場的方式去解決情感的問題。
東方早報:雖然成功率很低,但相親角聚集的人氣卻越來越旺。
孫沛東:主要是因為它具備了很多潛功能。這正是“白發相親”現象背后的社會學內涵。首先,它是知青一代父母社會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新途徑。對于他們而言,相親角不僅是為子女尋找結婚對象的地方,更是排憂解悶的場所,是他們的情感驛站。我在相親角將近一年,每一個訪談都是以被訪者的傾訴開啟。往往一個人的情緒會傳染給周圍人,單個的“訴苦”變成了集體的公訴。他們在相同生活經歷基礎上的情感交流又能夠增強這個群體的認同和凝聚,兩者相互作用并強化。其次,它是知青一代父母交流日常生活信息的新平臺。再次,它也扮演了單身老人擇偶的“鵲橋會”的角色。另外,它或多或少減少了外地家長對于上海的陌生感和疏離感。
所以,與為子女尋找到一位合適的結婚對象相比,相親角在更大程度上是滿足了父母們自身的需求。相親角真正演繹的并非“剩男剩女”的戲碼,真正的主角其實是他們的知青一代父母。知青一代在婚戀大事上曾經被“黨疼”“國愛”,而今他們的子女要解決婚姻問題時,國家卻早已從私人情感領域退出。市場化對日常生活的入侵,以及國家對住房、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性領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達到了1949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相親角上展露無遺的就是知青一代的這種集體性焦慮,是他們對當下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遷,尤其是市場化的一種回應與策略。而相親角同時也具有排遣這種集體焦慮的潛功能,它為他們提供了懷舊和抒情以及日常交流的空間。
“剩女”是被社會建構的偽命題
東方早報:你的研究發現,被征婚者以女性白領為主,相親角里女方的父母遠遠多過男方的親友,“剩女”嗷嗷待嫁,“剩男”則一副施施然待價而沽的模樣。這種現象你怎么看待?
孫沛東:我覺得“剩女”只是被社會建構的一個偽命題,其背后隱含一個二元對立的性別價值體系:男主外,女主內。“剩女”話題的盛行,彰顯了作為規制手段的婚姻和家庭的權威。它的盛行,也離不開市場化媒體的積極參與。底層青年男性擇偶難和城市青年女白領難覓佳偶,媒體和大眾更關注哪個話題?“剩女”話題性感又富有挑釁,易賺足注意力,相親節目、相親網站、婚介、偶像劇、該題材的漫畫和小說等因此欣欣向榮。它不但推動并固化了“剩女”在日常生活語言中的普及,而且鞏固了社會對女性進入婚姻的期待和規制。
如果說“剩女”是個假命題的話,廣大農村的“剩男”的擇偶和婚姻才是真正的問題。在農村,處在擇偶婚姻鏈條最底端的這部分男性完全處在劣勢。沒有結婚可能,找不到配偶,而要幾代人砸鍋賣鐵湊出錢來去更偏遠和貧窮的地方買一個老婆的農村“剩男”被忽視了。《盲井》和郝杰的紀錄片《光棍兒》給觀眾帶來震撼的原因也在此。
東方早報:你認為“白發相親”現象所揭示出來的更深刻的社會內涵主要有哪些?
孫沛東:第一,就是相親角以階層內婚為目標的擇偶標準表明整個社會結構的開放性進一步降低,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轉型期階層壁壘已經強化和社會結構業已固化。婚配模式是衡量社會結構開放程度的一個指標,通過婚配模式的變遷,可以透視社會結構的變化趨勢。對相親角的實證研究發現了十分明顯的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階層內擇偶偏好,是明顯的同質婚。第二,通過“白發相親”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市場化背景下中國城市家庭結構由“非市場化”向“市場化”的轉型。第三,中國當下的社會轉型中重要的一環是由家庭本位轉向了個人本位。計劃經濟下,國家,尤其單位制是個人締結婚姻關系的重要渠道,單位對個人的監控很強,離開單位,個人無法立足。婚姻制度也是在一個封閉的民族國家內發生作用,并影響個人的私人生活領域。而在市場經濟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個人對市場的依賴性增強,物質化、市場化、消費主義化等觀念滲透到私人的情感生活世界。一方面,個人主義增強,體現為一種“外擴型”的態勢,個人在私人生活領域,尤其是情感生活世界中的“反思性”、“試驗性”、“選擇性”增強,個人的民主化和自由化步子越邁越大;另一方面,傳統的婚姻制度和擇偶文化對個體的影響力逐步萎縮,體現為一種“內縮型”的態勢。總之,對于婚姻制度而言,市場化是一種外在的影響力,其背后隱藏的是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新變化。
東方早報:“白發相親”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嗎?
孫沛東:“白發相親”不是大陸的特例,華人圈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中國臺灣、新加坡、北美等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近年也出現了類似的相親會。《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008年9月7日CliqueWise紅娘公司在芳林公園Speaker‘sCorner舉辦了新加坡歷史上的第一個“家長相親會”。有些父母不但考慮“候選人”的外貌、學歷、工作、收入,對其父母的階層地位和社會背景也很重視。
【簡介】孫沛東,女,陜西銅川人。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師。研究領域包括消費與時尚、婚戀與市場、國家與社會。專著《時尚與政治:廣東民眾日常著裝時尚(1966-1976)》即將出版。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