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數千名粵籍將士在南京麒麟門至仙鶴門一帶苦戰。南京淪陷后,這幾千名官兵依照撤退的指令從正面突擊日軍戰地,在付出慘重的傷亡后,成為那場戰役中為數不多地從正面突圍的一支部隊。日前,記者在惠州博羅尋找到當年參戰的66軍粵籍抗戰老兵蔡計佑,已屆百歲高齡的他思維仍十分清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南京保衛戰中的經歷。
本專題文: 記者張映武
外圍血戰:
陣地上的尸體堆了好幾層
提起70多年前那場戰爭經歷,沒有讀過書的蔡計佑老人仍然可以說出“師長鄧龍光”、“軍長韓德勤”等幾位將領的名字。他告訴記者:“那個時期經歷的事,我至今仍記得十分清晰。”
蔡計佑于1913年出生于惠州博羅,小時候因家窮經常吃不飽飯。1937年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到博羅龍溪鎮挑選壯丁入伍,年輕的蔡計佑自愿報名參軍,跟隨部隊先后輾轉惠州、汕頭,后轉到梅州豐順被編入鄧龍光156師旗下的一個團中做步兵。入伍才七天,前線戰事告急,蔡計佑這批新兵被緊急派往上海支援,“我們當時在揭陽途中,還來不及接受任何的軍事訓練,就接到了緊急趕往上海打日本鬼子的命令,部隊到廣州坐火車抵達了江西九江,后來又繼續前行到達了昆山。”蔡計佑老人說,當時一同上前線的戰友基本上互不相識,部隊的裝備缺乏,“上戰場前我連怎么開槍瞄準都不會,出發時也沒有給我配槍。”
蔡計佑隨部隊到達昆山時大概是10月底,淞滬會戰已經進行了2個多月,駐守部隊在與日軍交戰中傷亡慘重,蔡計佑聽到前方傳來密集的槍炮聲,他和其他5名士兵分到一挺機關槍,分別是一名機槍手、副機槍手,4人負責子彈運送。當時,蔡計佑身上掛著250發子彈、4個手榴彈還有一把鐵鏟,用于挖戰壕使用。
這是蔡計佑經歷的第一次戰爭,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在一條河的對面(蘇州河)與日軍對持,班長指示我們在戰地前線挖了許多很深的坑,坑里有一級階梯,日軍開火時我們就趴在那個階梯上還擊,遇到日軍的炮火轟擊就退到坑底掩護。”防御戰打得很慘烈,他們在戰壕里打了10多天,與日本鬼子反復爭奪陣地。陣地上死了很多人,地上的尸體堆積了有好幾層,我們當中很多是剛來的新兵,見到這樣的場景心驚膽戰。一位新任的排長承受不了戰斗的殘酷,竟以自殘的方式逃避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