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發布。本報記者就國家安全委員會、改革領導小組及對市場經濟的定位等焦點問題,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修澤教授。他的另一身份是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新的偉大革命
《21世紀》:如何理解《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這一提法?
常修澤: 如何看待中國的改革,尤其是下一步即將展開的“五環改革”即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體制改革,科學的判斷是什么?我高興地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開門見山表達的這個十分重要的判斷——“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這個判斷相當精深。我記得,去年12月上旬,習近平同志在考察深圳時,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正式納入黨的文件中。這個判斷,揭示了中國新階段全面改革的性質及其重要意義。往前追溯,19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現在“新的偉大革命”與“第二次革命”是一脈相承的。這里沒有用第幾次的提法,強調現在的偉大革命是“新的”,這也留下了足夠的歷史空間,也避免受到“次數”的限制,因為解放思想無止境,改革也無止境嘛。
《21世紀》:如何看待對市場經濟的地位定性?
常修澤:我從1979年初開始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事改革理論研究,從我三十多年的研究經歷回顧,中國對市場經濟的地位定性迄今有三個臺階:第一個臺階,1980年代后期提出要發揮市場(當時未提市場經濟,只提市場)的“重要”作用,至于何種重要,并沒有說明;第二個臺階,1992年中共十四大講到市場經濟的時候,提法是“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請注意:這三個字——“基礎性”。應該說,“基礎性”比模糊的“重要”要明晰的多,但是“基礎性”卻留下了很大的漏洞,它容易給人一個印象,似乎在“基礎”的上面還有一個決定的力量。不管你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給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或稱政府干預型模式提供了一個理論條件。為什么一直以來政府干預經濟比較厲害,特別是在投資驅動方面,政府主導型如此嚴重?不能不說與上述理論漏洞有關。現在是第三個臺階,即把“基礎性”改為“決定性”。“決定性”,不僅僅是指它的強度、力度、深度等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我認為它也有某種質的提升,它表明中國要向政府主導型或稱政府干預型模式告別,這是中國人經過三十年努力才得出的對市場經濟地位的新的理性認識。
《21世紀》:《決定》中還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如何理解?
常修澤:這是《決定》主要強調的三個解放,第一是解決思想,第二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第三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前兩個是過去一直講的,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三點,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是屬于社會領域的改革和政治領域的改革,就是要發揮全體公民和社會組織的活力,現在我們的社會活力不足,只有搬掉壓制社會活力的“石頭”,才能釋放社會活力。
《21世紀》:如何理解“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動競相迸發”?
常修澤: 這句話要和“社會活力”聯系起來進行理解。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這是當代五大生產要素,這五個生產要素背后都要有人,我們從社會角度研究,每個要素的背后都有人格化的載體。勞動的主體是誰?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勞動首先是第一位,把勞動放第一個,勞動的背后是勞動者群體。知識的主體是誰?知識分子,當然有大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技術的主體是誰?具體表現為技術專家,技術工人。管理的主體是誰?是企業和經濟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等;資本的主體是誰?是指各類投資者,包括公有和非公有的投資者。我們剛才說到了這個新詞,叫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增強誰的活力?以上五大要素,對應五大主體。這就要增強勞動者的活力,知識分子的活力,技術人員的活力、管理人員的活力、投資者的活力,把社會上所有的這些群體的活力都給迸發出來。
新的領導機構
《21世紀》:如何解讀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常修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它的任務是16個字、四個關鍵詞。第一是總體設計,這個小組成立以后,它還繼續按照這個決定所提的大的框架、思路,總體設計。第二是統籌協調,因為它底下有很多部委,包括發改委、財政部、銀行、國土資源部,等等,它將來就是要在改革上統籌協調,它是權威的統籌者、協調者。第三個是整體推進,它負責整體推進。第四個是負責督促落實。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有個國務院體改辦、國家體改委,到2003年正式撤銷,并入國家發改委到現在十年,原來的發改委叫計委和發展技術委,體改委進來以后,就叫發改委了。
下一步有了這個小組以后,這個小組不是簡單的國務院體改辦和體改委的恢復,它比之前的層次高得多,它應該是在這幾個部委之上的,是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按照邏輯,按照我的經驗,下面可能會下設一個辦公室,簡稱“中改辦”。有了這個機構以后,下一步全方位的改革就有一個組織上的有力保障。
中央成立全面改革領導小組之后面臨的問題,是它怎么超越現在的既得利益格局。要是能超越利益格局,這個最高機構就大有作為。它怎么擺脫既得利益格局的束縛,并且超越之,我覺得對它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同時,這個機構是黨的機構,而“五環改革”中,如何做好黨政協調,我認為下一步也需要摸索經驗,這可能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21世紀》:如何看待成立國家安全委?
常修澤: 中國過去沒有這個機構,有一個國家安全部。這個國家安全委,應該統轄外交、軍隊、公安、國安、國土安全,以及像商務部、工信部、中宣部、中聯部等等,它是全方位、高層次的。這樣一個委員會也需要一個高端的人才隊伍,來擔任國家安全工作。
改善國家治理
《21世紀》:《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您怎么看?
常修澤:“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的提法,這是本次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這是站在治國安邦的高度講的。可以預見,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將全面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環式”的大轉型。就是一個全面治國問題。所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實現現代化。
現在的國家治理體系,仍舊殘存了一些傳統的計劃經濟的東西。那么,國家治理體系如何現代化?這個問題也是新的,現在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就是因為中國下一步是全面改革,這是一個很大的亮點。同時,為實現這種全面改革,治理體系改善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應該如何進行,需要研究。
《21世紀》:如何建立服務型政府?
常修澤: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對立面就是管制型政府或者叫干預型政府。
我認為,各級政府應該變成中立型的政府,在經濟活動里面,政府要服務型政府,保持中立,比如剛才我們講的包容國有與民營,在國有與民營面前,政府站哪一邊?中立。在政府、企業、勞工這三個角里面,企業和勞工或者資方和勞方,這個方面政府站哪邊?我看政府超越一下為好。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大三角,政府一個角,企業一個角,勞方一個角,政府是中立的位置,是一個仲裁者的角色,確立市場規則,并且進行仲裁。
《21世紀》:如何理解“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
常修澤: 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這是一個新的命題,我們需要一個廉潔的政治。怎么關呢?這就要強調制度,強調反腐敗體制機制的創新和制度保障。我建議,圍繞“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要建立權力的約束和監督機制,這就要以政府自身體制改革為重點,同時還要有些相應的制度安排,例如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決定》提到了這個問題,現在要盡快試點,并且由點到面。
(常修澤,歷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現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